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

海南赴南沙捕捞船队放钓作业 记者亲历艰辛过程

  船员展示钓上的红鱼。(南海网特派记者高鹏南沙摄)

  船员正在收钓。(南海网特派记者高鹏南沙摄)

  引言:海南赴南沙捕捞船队在北纬6度01分、东经10度48分的海域抛锚,5月14日傍晚、15日清晨,南海网特派记者跟随捕捞船队中补给船的捕捞小艇在茫茫大海中放钓、收网,见证钓工们在海浪中的拼搏。

  通过浮标来找鱼线

  5月14日18时许,记者顺着补给船边的悬梯爬下已经停放在海面上的捕捞小艇,这些捕捞小艇约10余米长、约2米多宽、重5吨。尽管船小,但螺旋桨、挂着鱼钩的鱼线、淡水等,无论是捕捞用品,还是生活必需品都一应俱全。

  记者乘坐的是补给船上的11号捕捞小艇,上面有4名船员进行放鱼线(以下简称放钓)捕捞作业,其中1人负责驾驶小艇,另外3人作业。驾驶小艇的船员陈永郁介绍,小艇这时要向正南方航行,与其他捕捞小艇错开,艇上配有辨别方向的指南针,还有对讲机。

  大概过了半个多小时,小艇已经距离补给船两海里。负责放钓的船员陈永轮大声喊着“可以了,可以了。”陈永郁马上把小艇速度降了下来,陈永轮先把绑着绿色绳子的浮标扔了下海。浮标是用一根细长的竹竿制成,底部是一块用于增加重量、固定位置的水泥块,中部是一块用网绑着的白色塑料泡沫,顶部是一面红色旗子和可以发亮的小灯泡。

  “放下浮标的话,我们就可以通过浮标来找鱼线了。”陈永轮说。

  浮标晚上放完第二天一早收钓

  钓鱼用的鱼钩约3公分长,被绑在了透明的鱼线上,鱼线又被以6米的间隔绑在了黑色的尼龙线上,这条黑色的尼龙线1500米长,可绑250个鱼钩。鱼饵是每斤3块钱左右的池仔(音译)鱼,被切成3段,250个需要20斤的鱼饵。

  鱼钩、鱼线、黑色的尼龙线尽管已经整理好,放在一个大竹筐里,但放钓时还是需要放钓船员的默契地配合。竹筐上沿装了一根竹条,鱼钩就被勾在上面,一名船员负责把鱼钩递给另一船员,该船员接到鱼钩后要迅速地把鱼饵勾上鱼钩,同时尽量保证鱼钩不露出鱼饵并固定牢固,每个过程只需几秒钟。鱼钩勾上鱼饵后,就被抛出小艇,而最后一名船员在鱼钩、鱼线被抛下海时,把黑色的尼龙线也放下海。

  驾驶小艇的陈永郁在船员放钓时,要让小艇的行进方面成一个弧度,这样才能保证放下海的鱼线、黑色尼龙绳不会勾到船位的螺旋桨。大半个小时后,一筐鱼线被放完了。船员们又继续放下两个浮标、鱼线,两筐鱼线共计500个鱼钩在1个小时17分钟全部放完。

  陈永轮说,在每两个浮漂之间绑着一个水泥做的吊坠,这样在两个浮标间就能形成一个“V”形,“V”形的底部沉入海底,其余部分通过浮标的浮力拉动。黑色的尼龙线又和浮标上的绿色尼龙线绑在了一起,让鱼线能最大限度地展开。捕捞小艇共放置了三个浮标,它们形成一个近似“W”形的鱼线分布,来钓红鱼、马鲛鱼、海鳗等各种鱼类。

  “浮标放完了,我们明天一早就可以来收钓了。”当晚8时20分许,捕捞小艇回到了补给船。

  海底波浪大鱼饵被冲掉

  5月15日6时许,记者跟随捕捞小艇的船员们从补给船上下到海面上的捕捞小艇,小艇缓缓出发。可能由于昨天没有亲自参与放钓,或者是参照物找错了等原因,驾驶小艇的陈永郁用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找到放钓的位置,一根顶部绑着红色旗子的浮标正在随着海浪一上一下地起伏着。

  距离浮标还有十多米的时候,陈永郁把小艇的速度降下来,缓缓来到浮标边上,陈永轮一把抓住浮标,把它拉上了小艇。陈永轮把系在浮标上的绿色尼龙线卡在了小艇上右侧的简易起吊机上,起吊机开始运转把浮标上的线全部收回。

  接着,三名负责收钓的船员开始默契地收勾,一人把黑色的尼龙线卡在起吊机的轮盘上,接着手动控制轮盘的转速,黑色尼龙线被一圈圈地收回到竹筐里。另一人把绑在黑色尼龙线上的鱼线收回,检查鱼线上的鱼钩有无钓到鱼,把钓上的鱼给放到另外的筐内,把鱼钩递给最后一名负责整理鱼线和鱼钩的船员。

  记者看到,大多数的鱼钩收回时,上面的鱼饵已经不见,而且没鱼在钩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里的海水太深了,而且海底的波浪大,鱼饵很多都被冲掉了。”陈永轮回答了记者的疑问。

  经过了两个多小时的不间断收网,500个鱼钩总共钓上了20多斤的鱼,有红鱼、腊鱼(音译)、海鳗等。陈永轮说,他们4人每天的人工费为150元,鱼饵成本近百元,加上柴油、鱼钩、鱼线等成本,一趟捕捞共计近千元的成本。

  “南海有很多鱼,只是我们所在的这片海域水太深了,没办法使用钓业方式捕捞到理想的产量。”陈永轮说。

  (南海网特派记者 高鹏 邓松 琼三亚F8138补给船5月15日南沙消息)